夏粮是全年粮食生产的第一季,夏粮丰则全年稳。今年夏粮丰收已成定局,现在各地正在加快推动夏管保秋粮丰收。国家气象中心始终将国家粮食安全气象保障服务纳入年度重点工作,坚持把保障粮食安全气象服务作为气象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需求牵引,坚持分类施策,全力以赴做好夏收粮油作物气象服务,为打赢保夏粮丰收这场硬仗、夯实全年粮食丰收基础提供了强有力的气象保障。
夏粮丰收,离不开科技的支撑。据国家气象中心生态和农业气象室主任侯英雨介绍,国家气象中心大力推进WebCAgMSS平台建设,着力构建“智能网格预报实况+农业气象指标与模型”的业务流程和全国“一张网”格点产品体系。
国家气象中心基于智能网格天气预报数据、作物发育期监测预报和农事活动气象指标,形成了“国省一体、上下互动”的农用天气预报格点化产品。基于智能网格天气预报数据、作物发育期监测预报和农业气象灾害指标,形成了“分作物、分灾种、分区域”的全国精细化农业气象灾害格点产品,建成了1981-2021年全国农业气象灾害个例库,特别是春季低温、干热风、高温干旱等监测预报产品在今年夏粮生产和夏收气象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作物生长气象评价、作物生长地面监测、作物长势遥感监测、作物生长模型模拟等,构建了作物长势综合评估技术,实现日、周、月不同时间尺度作物生长状况动态监测。同时,国家气象中心还建立了气象统计模型、作物生长机理模型、遥感模型、农学模型等多模型综合集成作物产量预报技术,有力支撑今年冬小麦、油菜产量预报服务。
夏粮丰收离不开精细的气象服务。国家气象中心强化全国气象为农服务“一盘棋”意识,聚焦农业生产全过程,与相关部门加强合作,强化服务针对性。
5月20日,国家气象中心发布今年首份《全国夏收夏种气象服务专报》。国家气象中心密切监测评估气象条件影响,紧盯干热风、干旱、病虫害等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积极策划气象为农服务专题材料。充分发挥卫星遥感在农业气象服务中的作用,开展基于高分辨卫星的北方冬小麦种植面积提取和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冬小麦长势滚动监测。在夏收期间,国家气象中心与国家卫星气象中心联合开展了基于风云三号D星遥感的小麦成熟收获进程监测,使服务更有针对性。
加强业务会商,组织夏收粮油作物产量专题会商,共同会商研判夏粮生产形势。国、省业务单位及时通过业务微信流分享信息,并针对春季大风降温过程、倒春寒等农业气象灾害,充分发挥农业气象服务专家组的作用,提升服务的针对性。国家气象中心分析气象条件对冬小麦、油菜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科学预判夏收粮油作物产量形势,向省级气象台下发产量客观指导预报,组织夏收粮油产量预报会商。
同时,深化与农业农村部等有关部门的合作,发挥服务信息的最大效益。国家气象中心与农业农村部有关部门首次联合发布干热风、干旱等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服务产品,共同研判干热风、高温、病虫害等农业气象灾害对冬小麦产量影响以及干旱对夏播的影响,切实发挥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同时,加强与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等部门合作,对接大宗作物全链条保障服务需求,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及时提出防范应对风险的决策建议。
为保障秋粮丰产丰收,侯英雨表示,国家气象中心将细化组织分工、优化业务流程,提高服务前置思维,成立保秋粮气象保障服务专班,及时做好预报预警和决策服务,发挥好第一道防线作用;加强与农业农村部门互动和国省联动,共同做好新常态粮食安全保障工作。强化粮食主产区转折性、关键性、灾害性天气精细化预报,重点做好干旱、高温热害、东北低温冷害、霜冻害、连阴雨、寒露风等农业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服务,暴雨洪涝、台风、强对流等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预报,做好秋收作物和全年粮食产量预报,以及秋收秋种气象服务。进一步提升业务技术能力,加强农作物产量精细化预报、农作物生长过程模拟、卫星遥感应用、农业气象灾害影响评估与风险预警等技术研发与应用。
主办:中国气象局办公室承办: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协办: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电 话:0731-8893 9888
邮 件:huxiangshangmao@163.com